國際絕經學會(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IMS)是于1978年成立于耶路撒冷的慈善組織,以促進、支持婦女在更年期和生育后期獲得最佳醫療保健為使命,通過組織舉辦國際性大會、培訓等,共同探討、分享成年婦女健康領域的知識和研究。
中國婦產科網作為IMS唯一官方授權中方媒體,攜手博賞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將IMS主辦的學術會議精彩內容分享給廣大醫生同道。本期有幸邀請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陳偉教授擔任審校專家,為您帶來權威解讀。
本期內容為大家帶來的是“人到中年,圍絕經期女性的體重困擾!”相關研究的專家分享與探討。
01
Dr. Ekta Kapoor:圍絕經期體重管理
首先來看一個真實的病例:52歲女性,既往史無特殊,BMI=28kg/m2。末次月經在2年前,近期出現潮熱,盜汗等癥狀,4-5年內體重增加15 磅,以腹部脂肪增加為主,同時伴有體重增加引發的情緒低落。既往無腹型肥胖,平時注意控制飲食,每日步行1-2英里?;颊呤掷Щ螅?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none 0px !important;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ursor: tex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我為什么在生活方式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體重增加了?有改善的方法嗎?我需要通過雌激素替代療法來減重嗎?
為了回答患者的問題,讓我們首先厘清幾個概念。通常,體重增加指的是體重增速超過1.5磅/年(≈ 0.7kg/年),而在圍絕經期出現的體重增加通常以肌肉減少和脂肪增加為特點,主要表現為脂肪組織的重新分布(由四肢轉向腹部囤積),因此,在體重未增加的情況下出現由脂肪重新分布導致的腹型肥胖也屬于圍絕經期肥胖的范疇。這些情況都是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的危險因素。
圍絕經期體重變化主要與年齡相關。由年齡增加引發的肌肉量下降與運動量/運動強度下降會導致圍絕經期婦女的靜息能量消耗下降,從而形成攝入能量>消耗能量的正能量平衡,從而導致了體重的增加。
圍絕經期女性雌激素水平是在走下坡路的。既往研究表明,女性雌激素水平與肥胖密切相關。體內外實驗發現,人脂肪細胞表面能夠表達雌激素受體,而雌激素可以通過與受體結合,選擇性促進內臟脂肪分解,抑制皮下脂肪分解。因此,圍絕經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始動因素。
對于圍絕經期女性,首先要重視體成分變化。由于在體重未增加的情況下出現由脂肪重新分布導致的腹型肥胖也是圍絕經期女性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之一,因此BMI無法全面反映體重情況,此時,測量腰圍、或通過DEXA、MRI等技術準確測量體成分更加重要。同時,還要重視圍絕經期體脂增加的代謝風險:研究表明,圍絕經期女性腹型肥胖與全因死亡率相關,圍絕經期女性BMI、體脂率:與乳腺癌、子宮內膜癌患病風險正相關,同時還與血管舒縮綜合征等女性圍絕經期癥狀發作的嚴重程度或頻率正相關。
對于有圍絕經期體重困擾的女性,首先應解釋圍絕經期體重增加的生理機制,即這一時期的體重增加是年齡增加與激素變化雙重影響的結果,同時應隨訪、解釋并對圍絕經期出現的癥狀提供治療,如對血管舒縮綜合征可以使用激素替代療法(HRT),在不增加體重的同時改善脂肪分布;對于睡眠及情緒障礙可以使用SSRI/SNRI、加巴噴丁等不影響體重的藥物。
02
Dr. Fatima Cody Stanford:肥胖的治療策略
近十幾年來,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并呈現快速蔓延趨勢。超重/肥胖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研究認為,肥胖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個體的基因、環境、生長發育與生活方式都與肥胖密切相關。
對于白種人來說,BMI≥25和30kg/m2分別是超重和肥胖的分界線。對于BMI=25~26.9kg/m2的人群來說,可以采用飲食和運動干預方法進行減重,而對于對于BMI=27~29.9kg/m2的人群來說,在伴有并發癥的情況下需要考慮加用藥物治療。而對于BMI≥30kg/m2的人群來說,在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的基礎上,如果還伴有并發癥,就需要考慮通過減重手術達到降低體重的目的了。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減肥藥物主要可根據作用機制分為三類:
1)抑制食欲類:芬特明/托吡酯;
2)抗抑郁/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阿片類:安非他酮/納曲酮(在我國已禁止);
3)抑制腸道吸收類:奧利司他(批準用于兒童及成人),GLP-1激動劑(批準用于青少年及成人)。
目前主流減重手術主要有RYGB胃旁路術(RYGB)和袖狀胃切除術。而減重手術適應征主要有:
1)BMI≥40;
2)35≤BMI≤39.9+1項嚴重并發癥:糖尿病、CVD、阻塞性睡眠通氣障礙;
3)反復減肥失??;
4)手術風險較??;
5)具備長期隨訪條件,能夠配合生活方式改變以維持術后體重。
對于肥胖的治療,首要的任務是要認識到肥胖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由于人群基因背景的的多樣性,對肥胖患者(尤其少數裔人群)選擇治療方法時應該因人而異,通過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與減重手術多管齊下共同達到減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Thurston RC, Karvonen-Gutierrez CA, Derby CA, El Khoudary SR, Kravitz HM, Manson JE. Menopause versus chronologic aging: their roles in women's health. Menopause. 2018 Aug;25(8):849-854.
[2].Davis SR, Castelo-Branco C, Chedraui P, Lumsden MA, Nappi RE, Shah D, Villaseca P; Writing Group of the 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 for World Menopause Day 2012. Understanding weight gain at menopause. Climacteric. 2012 Oct;15(5):419-29.
[3].Kapoor E, Collazo-Clavell ML, Faubion SS. Weight Gain in Women at Midlife: A Concise Review of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Mayo Clin Proc. 2017 Oct;92(10):1552-1558.
[4].Franklin RM, Ploutz-Snyder L, Kanaley JA.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menopause. Metabolism. 2009 Mar;58(3):311-5.
[5].Eliassen AH, Colditz GA, Rosner B, Willett WC, Hankinson SE. Adult weight change and risk of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JAMA. 2006 Jul 12;296(2):193-201.
[6].Grandone A, Di Sessa A, Umano GR, Toraldo R, Miraglia Del Giudice E. New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obesity.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8 Aug;32(4):535-549.
↑↓上下滑動查看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營養與代謝管理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總干事。
論著、論文
參加國家多項課題研究工作,獲得省級科技獎4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收錄31篇,主持撰寫專業及科普書籍22部。
專業特長
致力于臨床患者的各種類型的營養不良防治工作,主導人工營養支持的實施全過程以及肥胖相關慢性疾病、糖尿病等營養干預。在行業內編寫基于醫學減重、糖尿病的循證指南和專家共識多部,掌握國際前沿的技術。在國內率先開發醫學營養減重體系、家庭營養支持、臨床營養診斷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臨床博士后。博士畢業于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要研究方向為肥胖與脂肪因子。攻讀博士期間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項目4項,主持并完成1項院校級課題研究,多次獲得科研獎勵。迄今發表高水平中英文研究論著7篇。